校長專訪|環保小學增未來工程課發掘潛能 基慧馬灣40周年校慶服務學習塑造學生品格
撰文: 林愛娜
發布時間: 2024/04/22 09:00
最後更新: 2024/04/22 14:36
座落於環保小島的中華基督教會基慧小學(馬灣)(下稱基慧馬灣),擁有優美校園環境,配合成熟且具特色的校本課程,除了推行了6、7年的環保課程,近年校方亦積極推動STEAM教育及培育多元智能的「未來工程課」,同時透過校本服務學習計劃,培養學生正確價值觀。基慧馬灣今年迎來40周年校慶,校方將會舉辦一系列校慶活動,並於校園增設「歷史文化廊」,讓孩子更深入認識學校及中華歷史文化。
創校於1984年的基慧馬灣,原址為荃灣荃景圍,學校於2003年遷往馬灣校舍並轉為全日制。何寶鈴校長指出,校方一直致力讓學生擁有「馬基人」的特質包括懂得自我追求、樂於學習新知識、敢於創新、擁有多元潛能及樂於服務社群的心。
希望馬基人無論在學習或活動方面,都可以有全面發展,學校提供不同平台,教學過程亦引入不同方法,鼓勵小朋友接受不同挑戰。」
特色校本課程培養公民意識
馬灣是一個環保小島,學校天台設有3組共800多塊太陽能光電板,是全港首間引入環保設計、並擁有太陽能裝置系統的千禧學校。課程主任楊東昇指出,基慧馬灣利用這個特色設計出校本環保課程,從小培養孩子的公民意識。
課程內容涵蓋能源問題、垃圾處理問題、如何做到環保等,例如小一會學習如何做垃圾分類、初步認識學校設施,如太陽能板、風車等;小三會學習能源危機、可再生能源;高小會學習太陽能板的運作、如何減碳節能等較具社會性的議題。
環保課程推行了約6至7年,見到小朋友有知識長進,希望他們畢業後都能成為「環保大使」。
基慧馬灣近年亦積極推行STEAM教育,助學生建立計算思維和邏輯思維,小三至小六學生會循序漸進地學習編程、利用Microbit做手作,例如有小六生製作了「智能花盆探測器」,探測花盆內的濕度,幫助植物生長。
未來工程課提升解難能力
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世代,課本上的知識未必滿足到學生,因此楊主任認為,培養學生自學能力非常重要,而自學的最好方法就是閱讀,校方除了在硬件上添置了智能圖書櫃,亦推行早(午)讀課、圖書課等措施推廣閱讀,同時在中英文教學上加強識字教學及拼音課程,提高學生的識字量,養成自發學習的態度。
為配合學生多元智能發展,基慧馬灣今學年增設「未來工程課」,何鳳儀副校長指出,課程參考聯合國在2015年「未來發展藍圖」中提出的17個可持續發展項目而設計,學生每兩周上一課,每節45分鐘,學校會按每班學生能力和興趣,提供不同主題活動,包括與運動健康、語文能力、數理能力等有關,另有科學、科技相關活動,例如航拍、麥輪車、「高空擲蛋」等,「在課本以外,幫助學生動手做,提升創意、解難和溝通能力。」
王敏華副校長指出,學校多年來開拓很多機會讓學生參與,學校組織了超過50組興趣班及30隊學校代表隊與制服團隊,近年學生在不同校際賽事表現亦獲獎眾多,包括「學校舞蹈節西方舞小學組全港團體冠軍」、「校際音樂節新界區最傑出小學合唱隊」、「學界荃灣區小學校際全年體育比賽總錦標賽銀獎」等。
重視品德公民素質培育
除了特色校本課程,基慧馬灣一向亦以關愛見稱,陳麗芬副校長指出,校方重視學生的品德及公民素質培育,每年都會訂立一個重點關愛主題,例如培養自身責任感、同理心、堅毅精神等。學校亦設計了服務學習計劃,各級有不同活動,例如結合常識科,讓小二學生在學校溫室種植蔬果,並鼓勵學生把收成贈送予鄰舍;小五學生到曲奇夢工場跟學障青年攜手合作製作曲奇餅,並將製成品送給身邊的朋友;小六學生製作防蚊磚等,透過這些活動,教導他們將自己的快樂與他人分享。
近年,培養學生「國民身分認同」是其中一項重要目標,基慧馬灣於10年前已跟佛山學校結隊,疫情前每年都會到佛山與姊妹學校交流,疫情後與姐妹學校的交流更頻繁,今學年內姊妹學校數目會增長到10間,遠至重慶、蘇州、無錫和海南島等。
校方每年亦會舉辦中華文化周,結合不同學科,以中文科為例,老師會講解中華文化歷史和藝術,視藝科亦會帶學生製作相應作品,例如今年小六製作了宮燈。而中華文化周高潮就是元宵嘉年華,校方會設立不同攤位遊戲,教小朋做面譜、摺紙、猜燈謎等。何寶鈴校長亦提及,學校將會增設「歷史文化廊」,除了述說基慧馬灣的歷史,亦透過不同模型和展板,講解中國及香港的歷史,讓學生更了解中華文化。
40周年校慶
基慧馬灣今學年迎接40周年校慶,學生亦設計了不同風車,現已放在學校每層走廊,每當海風吹至,漂亮的風車就會隨即轉動,為校園增添特色。家長義工亦相當熱心,為學校布置外牆。何鳳儀副校長指出,為慶祝40周年校慶,校方已於3月25日舉辦感恩崇拜和頒獎禮,校方亦將於5月14日於伊利沙伯體育館舉辦大型表演活動,全校逾半學生都會參與匯演,包括舞蹈、音樂、運動項目等。
下載HKET App,追蹤TOPick WhatsApp頻道,睇全方位資訊: